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嚴長壽:找到自己的第一名

摘自天下文化
「我考前一天背會的東西,一看到考卷就忘光了!我強記能力很差,而且緊張得不得了!」坐在亞都麗緻飯店的總裁辦公室裡,嚴長壽談起當年自己念書的窘境,自我嘲笑了一番。
如果以主流價值,用考試決定能力高下的標準來看,嚴長壽說,「那他就是一個失敗者。」但是,他並不是,相反的,他以只有高中學歷的背景,從美國運通的傳達小弟做起,二十八歲就做到美國運通台灣區總經理。之後,更被延攬為亞都麗緻飯店的總裁,一路帶領台灣觀光業走向世界舞台,希望「用觀光,讓台灣跟世界做朋友。」他對台灣觀光與飯店業的貢獻,甚至被稱為台灣的「飯店教父」。
今年初剛退休的他,現在更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公益事業,創設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選擇台灣資源最弱勢的台東,開始搭建他的公益平台。

他帶著來自台灣,甚至世界各地的藝術家、教育家、企業家,去感受花東之美。因為感動,藝術家來為原住民上課、企業家慷慨贊助、政府單位配合推動國際包機到花東、有人從海外自己花錢飛來當義工教英文,當地的學校、老師、學生全都動起來支援活動。嚴長壽說,他選擇台東這個最弱勢的地方,希望做出一個示範,「我想把他們的生命力帶起來,我鼓勵他們要有骨氣。」

因戒生定,因定開慧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智慧是從定當中得到的,從大定當中得到的。要求真正的智慧,這在佛法裡,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你,大概你遇到了,你不相信,你不會接受。原因是什麼?真正的善知識教給你教你先求無知,這是真智慧,像禪宗六祖大師教人,本來無一物。你有知見就錯誤了,有知見決定叫邪知邪見,沒有正知。正知是本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叫正知。自性般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這個不需要學的,叫做自然智、無師智,不必要老師教的,這是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現代人學佛,恰恰跟佛教學的方法、理論相反。他一開頭,就希望我知道愈多愈好,我樣樣都要學,樣樣都要知道,他的結果是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你生生世世去學,學上無量劫,你所知道的東西還是非常有限。你不能真正做到一切知,不能達到無所不知。

無所不知、一切知,一定是自性智慧現前。自性智慧不是從學問裡面得來的,不是從思惟裡面得來的,不是從我多讀書、多見聞,不是的,與這些統統不相干,是從定中得來的。所以,佛教給我們,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念佛這個法門,沒有別的,就是教你要念到一心不亂,你​​果然念到一心不亂,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得到之後,後得智就容易了。後得智,我們六根接觸到外面境界一切明了,那就叫後得智;換句話說,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不起作用就叫根本智,是無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這兩種智慧都有了,叫大焰肩佛。這兩個肩膀,一個權,一個實。實智是自受用,這個自己要知道,自己受用的是無知,那個心多清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教化眾生的,不是對自己的,對自己永遠是無知。佛度一切眾生,對自己來說是無知、是無說;幫助別人有知、有說。講經說法,一天說到晚,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無說是這一邊的,說是那一邊的,這是自受用,那是他受用。所以自己永遠在清淨寂滅的境界裡面幫助眾生,和光同塵,活活潑潑,他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這說兩種智慧的作用。佛門裡面常說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有這兩種智慧是決定做不到的。雖然有慈悲心,慈悲心不管用。沒有智慧,慈悲心是沒有辦法利益眾生,甚至於都不能夠利益自己。

學佛可以把知識轉化成般若智慧

每個人從瓜瓜落地起,經歷過不同的人生階段,八識(意識)田中也烙印了深淺不一的自我主觀意識,(知見立知是無明本,而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源頭,欲知緣由請見百法明門論),只要環境一產生變異,步伐無法自行調整,就病態百出,甚至出現憂鬱與躁鬱傾向!
  所以生命的意義在覺察,察覺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合乎中道義(不偏空有),念念消歸自性,空不礙有的緣起,依真起妄,全妄即真,所有萬法都是各種因緣條件的組合,最後一定幻滅,本質是空,歸無所得,所以當體即空(這樣您了解空有不二的道理了吧), 無形和有形雖是相對卻相互依存,有句話講得真好---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只要沒有超越,一定得受報!所以說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當處發生,當下寂滅”,問題是您怎麼銷融自我---先要無我後才能寂滅,聖嚴法師不也說過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故無常(沒有永恆不變性)乃生命的本質與真理;一直執著自己的觀念不肯改變的人,只有痛苦自己,”隨時隨地都在變異熟成,(沒有一個不變的我所以無我是真理)當下時點又成為下一時點的因,因果(乃相對法,非絕對法)形成一個鎖鏈---現行薰種子(深層意識),種子起現行; 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相對論)是世出世間的定律,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作佛、作菩薩之因,就是無住(心中沒有執取);所以佛魔本一體,區別就在那一心念,是心作佛,即心即佛!跟各位看倌分享-------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那是佛菩薩!有的人明明腰纏萬貫,卻壓榨勞工,不肯施捨,假借各種因由,您說那是佛還是魔?佛法難在自我覺察;故天下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自我不能改變的人只有衝突一直不斷罷了,何樂之有?!生命的輪迴不就是我執的相續相嗎?!
       那麼生命的目的是什麼?是賺取更多的財富,來炫耀自我,壯大那隱含在各類名牌豪宅之下的自豪感!還是名滿天下,恐怕他人不認識你……種種的煩憂,您還能自在地悠遊人生嗎?有的人一聽到解脫”,就跟過逝聯想在一起!其實它真正的意義是心中沒有障礙了,心經不是有句話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您沒障礙(即是解脫了),還有俗事牽累嗎?所以萬法是自心(清淨心)的影現,為什麼說一即一切,無量即一,清淨心(自淨其意)就像一面乾淨的鏡子,只顯其相,不留痕跡(執取,執著);就似風吹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您要留也留不住!難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相對性分別的妄想,生命哲理觀付之闕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思想行為造作)隨身,君不見每個孩子出生後習性各異!那裡來的?再明白不過了!!!  
      唐代禪僧洞山良价,因涉水,見到自己的水中倒影,而大悟並寫下一首悟道詩:切忌從它覓 迢迢於我疏  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卻不是渠 恁需這麼會 方得契如如  ",佛理不悟,就會在相上打轉,悟後起修就能時時覺察而彙歸心性起大用!自然解析一切法無生無滅,無來無去亦無有增減,諸法如幻,如夢幻泡影也!您不覺得整個人生宇宙都是自我意識,根深柢固的執著罷了.

     生命的往生何處?自己可以決定!重要的是唯有才能究竟涅盤(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戒乃規範也)…………那麼先回歸清淨恬淡的農耕生活吧!返樸歸真,回歸認識自性,重新認識您自己吧!  ---------     阿福

學習與不喜歡的人相處 .

本文摘自:請問洪蘭老師,天下雜誌出版
報載,臺中某大學附屬小學的老師要學生寫出班上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三個同學,而且規定不准空白。這表示,即使沒有不喜歡的人,為了繳卷,也得捏造出幾個人來。結果被列入不喜歡名單的孩子,回家痛哭,不肯上學。
這則新聞看了令人非常詫異,也令人匪夷所思,怎麼有人拿學生的自尊心開玩笑?更糟的是,該校輔導室主任還強辯是為了了解小朋友的人際關係。這真是太離譜了!這樣做不但不能了解學生的人際關係,還會分化學生之間的感情——「原來你不喜歡我。好,從今以後,大家走著瞧!」
以臺灣目前個人資料外泄的嚴重性,有一天,這個學生出來選民代或公職時,就會有人拿這些資料來攻擊,說「某某候選人在學校是最不受歡迎的學生」。這是一件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而童年心靈的傷害烙痕又特別深。我有同事幼年時家貧,被同學看不起,不跟他玩,到現在都過了五十年,他還是沒忘記。
強迫學生寫出不喜歡同學的名字,還有一個「定名」的作用。情緒本來只是一種感覺,靠情境把它定位,語言把它定名。例如我們聽到負面評語時,不能馬上決定要生氣還是要一笑置之,如果說話的人是老板,那就不能生氣,只能打哈哈過去;如果是下屬,那就可以板起面孔。
語言會強化情緒記憶
一個情緒經過語言的入碼(encoding)後,就會在大腦中儲存,若是沒有語言的幫助,過一會兒這無名的情緒就會被忘記。把情緒訴說給別人聽時,為了使人聽懂,必須講出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樣會把一些原來不在一起的神經迴路拉在一起;又為了合理化,說明自己是受害者而加油添醋,最後一個小事就變成「此仇不報非君子」的大事了。
  如果忍一下不說,情緒很快就會過去,心情就恢復平靜。這是為什麼五代同堂的家族都有「百忍堂」;如果不忍,五代就無法同堂住。
語言是記憶很重要的媒介。日本有個很好的例子:有一個高中生畢業後,父母替他簽了一年合同,把他從繁華的大阪送到九州的山裡去造林。他一下火車,工頭就把他手機裡的電池丟到水裡,他大吃一驚,正要抗議時,工頭說:「沒有手機,不能跟外界通訊,你才留得下來。」
果然,他每天都想找人訴苦,但是山中無訊號,沒有辦法,只好去睡覺,還沒有形成語言的感覺很快就忘記了。慢慢的,他習慣了山裡的生活方式,也愛上了大自然的純樸,最後契約期滿可以回大阪時,他反而自願留下來了。
不要在孩子身上貼標籤
很多情緒的事是愈講愈糟糕,要孩子寫下他不喜歡的人,等於把這個孩子貼上「我不喜歡他」的標籤。在美國,老師不准孩子說不喜歡誰,愈是不喜歡的人,老師愈是要把這兩個人編在一組。因為教育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出社會後,你不能挑同事,也不能挑老板,孩子必須從小學習跟不喜歡的人相處。
再說,人是互相影響的,說不定那個孩子只是沒有人教他如何跟人相處,何必那麼早給孩子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呢?

臺中這所附小是個頗有聲譽的學校,做出這種事非常令人驚訝。這是教育者心態的問題,不是一時的疏忽,不容忽視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是形容一個農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田,低頭看到水面漂漾的藍天,也看到自己!一般人的通病是:只看到別人的短處,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心地(六根)清淨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污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淨,就是道,就是修行了。心地清淨方可忠實影現一切,所以覺察才是人生的意義!
「退步原來是向前」,頗有哲理意味。試想,農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後步步退,返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進。與人相處,斤斤計較爭執,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麼?倒不如退一步,尋求更大的成功。

過去有一個人,為了一堵圍牆,和鄰居起爭執,心裡忿忿不平,就捎信給在京城做官的父親,希望父親用官府的權勢把牆爭過來,他的父親很明理,回了兒子一首詩:「萬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為了一堵牆而起爭執,真是何苦?讓人家幾尺不就太平了嗎?你看看萬里長城至今還在,可是當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裡呢?你爭,跟人家鬥氣,百年過後什麼是你的?不都灰飛煙滅,枯塚一堆了嗎?

從這首詩裡,我們能不能領悟四大皆空?能不能在面對社會、物質一切時,觀境自在?觀我自在?觀物自在?觀心自在?觀人自在呢?果真能,則莽莽人間就不必再作什麼計較爭吵了!只看自己心田清不清淨,任它八方冷語與暗箭呀……

很棒的人生價值觀



何謂天才,就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反過來說,你眼中的蠢材,很可能也只是放錯地方的「人才」。
例如:你和一位土著被困在非洲叢林,既無食物,也無水喝,那麼你會把這位土著當作「天才」,因為他懂得各種求生的技巧。相反地,如果把他帶到辦公室要他使用電腦,那麼情況將會完全不同,你可能會認為他是「白癡」。的確,天生我材必有用。
有些科學家連音階都抓不準;有些畫家連一封信都寫不好,可是他們「把自己放對地方」,所以成就非凡。史蒂芬.史匹柏就是個例子,他因為高中的成績非常差,沒有任何電影科系願意取錄他。相反地,他走進電影工作室,認真學到了他所需的技能。
今天,他不但製作了許多評價極高的影片,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導演。
畢卡索剛出道時原本想當詩人,結果他的詩被極具鑑識能力的絲泰茵夫人評得一文不值,他因而改變初衷。幸好有這位貴婦的提醒,否則這世界不就少了一位大畫家了嗎?其實,所有人和事物原本都是美好的,只是所屬的地方適不適合而巳。如美味的湯汁,滴到襯衫上即變「骯髒」,床第間的甜密私語 ,到了街上即成「髒話」,是不是很有趣!原本含在口中的食物,只要吐出來就變得「嘔心」,把它吞下去反而「有營養」。即使是骯髒污穢的垃圾,只要放對地方(例如埋在土裡),也能滋養大地,開出美麗的花朵,長出能夠帶給我們健康的食物。
或許這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或一件東西,是沒用處或卑微的,任何人或物,只要放對了地方,都會成為有用的「可造之材」。
心田甘露:生命的最高境界,即是選對舞台,走出自己的路,然後盡情發揮獨特的才華與能力。
希望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並且盡情歡唱生命之